|
|
首页 -> 资讯中心 -> 科研成果 |
|
|
|
|
最新!中国高分子科学领域顶尖科学家榜单发布 |
|
更新时间:2025-10-15 来源: |
近日,斯坦福大学与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共同发布了2025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该榜单从全球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顶尖学者,涵盖22个主学科领域和174个子领域。这种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旨在更全面、客观地衡量科学家的学术影响力,重点关注科学家有意义的研究影响,而不仅仅是论文产出数量。
在本次榜单中,高分子科学领域表现亮眼,中国单位多位科学家凭借其卓越的学术影响力入选。其中,部分学者同时在反映近期活跃度的“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和代表长期学术积淀的“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中排名靠前,展现了他们在高分子领域的持续引领作用。以下是以国内单位、高分子领域为筛选条件,并且同时入选筛选后“年度”和“终身”两份榜单前20名的中国学者简介:
唐本忠教授
唐本忠教授于1982年和1988年先后获华南理工大学学士学位和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曾在日本NEOS公司中央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2021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工作。2009年和2020年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21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担任理工学院院长、校长学勤讲座教授。在学术会议上作了500多场邀请报告,拥有100多项授权专利。现任德国Wiley出版社发行的Aggregate《聚集体》杂志主编以及20多家科学期刊顾问、编委或客座编辑。主要从事材料科学,高分子化学和生物医学诊疗等研究。在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这一化学和材料前沿领域取得了原创性成果,是AIE概念的提出者和AIE研究的引领者。2014年至今连续当选材料和化学双领域“高被引科学家”。2007年获Croucher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奖,2014年获Khwarizmi国际奖,2015年获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1年获Nano Today国际科学奖,2023年获Biomaterials全球影响力奖,2024年获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
孙润仓教授
孙润仓教授于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1996年获英国威尔士大学博士学位,曾兼任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8.08-2015.05)及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2011.10-2015.09),现为大连工业大学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十年来,一直从事木质纤维生物质三大组分清洁高效分离及转化为新材料、新能源及化学品方面的研究。发表JCR一区SCI收录论文565篇,发表EI收录论文60余篇,论文被正面引用5.5万余次,国际会议特邀、大会及主题报告60余次。主编Cereal Straw as a Resource for Sustainable Biomaterials and Biofuels: Chemistry, Extractives, Lignins, Hemicelluloses and Cellulose专著1部 (2010, Elsevier),同时还被国外专家邀请参与编写Hemicelluloses: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等英文专著36部和英国科学分离百科全书1部,授权发明专利154件。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73首席科学家;系列研究成果分别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技术发明一等奖及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得者,2020年获美国化学会安塞姆·佩恩奖。
李永舫教授
李永舫教授于1982年在华东化工学院(现名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1986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导师吴浩青先生)。1986-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跟随钱人元先生进行博士后研究,1988年留化学所工作,1993年晋升研究员。曾于1988-1991到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和1997– 1998到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进行访问研究。主要从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伏材料和器件以及导电聚合物电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提出通过共轭支链来拓展聚合物共轭程度、从而拓宽其吸收光谱的分子设计思想;通过使用富电子的茚双加成提高了C60的LUMO能级,使用茚双加成富勒烯衍生物(ICBA)新型受体光伏材料创造了基于P3HT光伏器件效率的新记录。此外,在吡咯电化学聚合反应机理和聚合反应动力学、导电聚吡咯的两种氧化掺杂结构和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机理,无机半导体纳米晶的溶液法制备及其在有机/无机杂化光电子器件方面的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已发表研究论文400 多篇,国内外学术会议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70多次。1998年获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05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3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徐铜文教授
徐铜文教授于1989、1992获合肥工业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5年获天津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南开大学博士后出站加入中国科技大学工作至今,期间先后在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韩国光州科技研究所访问研究。目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目前担任中国膜工业协会电驱动膜专委会主任,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Industrial Engineering & Chemical Research等10余种国际英文期刊的编辑/编委及《化工学报》等4种国内核心期刊编委,曾担任高等学校应用化学与化工基础教学改革联合协作组成员;在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Chem, Nat Commun, Energy environ sci, AIChE J等期刊发表论文450余篇。出版中文专著二部,主编英文专著3部,受邀撰写中英文专著有关章节20余章。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部分成果已经推广应用。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省部级及行业协会一等奖、二等奖。先后获得中国科大-唐立新优秀学者奖、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创新)奖、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创新人才奖、安徽省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化工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大海外校友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现改名:海外校友基金会青年教师成就奖)、中国石油化工协会创新团队奖等荣誉。
谢涛教授
谢涛教授于199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高分子专业,1996年及1997年分别获浙江大学高分子及比利时鲁汶大学化学系硕士,2001年获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博士学位。2001-2013年先后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及休斯实验室担任高级主任研究员,2013年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全职回国工作,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从事动态高分子网络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包括形状记忆高分子、动态共价网络、3D/4D打印。通讯作者论文发表于Nature(三篇)、Science、Nature Chemistry、Nature Sustainability等期刊,获90余项国内外专利授权。研究成果多次被国际权威科学媒体广泛报道,其中包括麻省理工技术综述,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刊《化学世界》,美国化学会会刊等。曾获美国Conte国家高分子研究中心杰出研究奖,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最高科学奖,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2013年研发100奖(R&D100 Award),2019年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201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提出了“拓扑异构网络”的新概念并构建了理论框架,突破了现有知识体系中高分子材料结构性能受制于合成加工过程的局限;发现了首例热解离型光点击反应,创制了基于光固化缩聚反应的可闭环回收3D打印化学体系,攻克了高性能材料大面积打印的世界难题并实现产业化应用;建立了可逆相分离控制材料变形的新机制,构筑的无刺激变形行为克服了形状记忆高分子自问世以来长期存在的瓶颈,所研发材料已成功应用于解决卫星离轨的关键技术难题。当选美国化学会高分子材料分会(ACS PMSE)会士,目前担任国家基金委化学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自2025年10月起,担任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期刊执行主编。
张希教授
张希教授于198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89年、1992年先后获该校硕士、博士学位。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超分子体系的构筑、调控与功能研究。提出了超两亲分子新概念,为可控自组装和解组装提供了新基元。建立了四种可控超分子聚合新方法,可以用来制备可降解和自修复超分子材料。以超分子策略实现了自由基活性的调控,开拓了超分子催化新方向。制备一系列含硒高分子,丰富了动态高分子材料方向。开辟了超分子化疗新方向,可以此降低一些临床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并提高其抗癌活性。发展了基于分子间不同相互作用的界面组装方法,实现了多种构筑基元的有序组装,并用以制备有机薄膜材料和功能表面。以单分子力谱技术研究分子间和分子内相互作用,为从单分子水平认识分子结构、超分子结构及组装驱动力提供了实验依据。曾获1998年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何梁何利科技进奖、2016年美国化学会会士等多项奖励和荣誉。
危岩教授
危岩教授于197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81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考取李氏基金会奖学金,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学习,1983年获硕士学位,1986年获纽约市立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之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87年受聘为Drexel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1991年获终身教职并任杜邦副教授,1995年晋升为教授,2004年被聘为瓦格纳高分子与材料化学讲席教授,同时兼任该校先进聚合物与材料化学研究中心主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以及美国化学会费城材料化学论坛主席,2009年11月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研究兴趣包括高分子合成、表征及性质;电活性和导电性高分子;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和溶胶凝胶化学;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无机微孔及介孔材料;手性空穴与分子打印;生物化学及工程;酶和细胞在纳米材料中的固定化;干细胞和组织工程;生物质降解制糖和酒精;牙科材料;可控药物释放;树枝状和手性化合物的自组装及超分子化学性质;纳米神经探针;蛋白质间相互作用;蛋白质折叠;生物传感器;生物催化;固态反应中的立体化学。他是“烯类高分子与无机氧化物的共价杂化材料”及“非表面活性剂法合成纳米孔道材料”领域开创人之一,并在电活性苯胺齐聚物及其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原创性贡献。
高分子领域共有150位来自国内单位的学者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高分子领域共有106位来自国内单位的学者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随着中国科研实力的持续提升,全球科学榜单上中国学者的名字正变得越来越密集。这份榜单不仅记录了个体科学家的卓越贡献,更成为中国高分子科学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
全文数据可通过Elsevier官方平台免费获取:
https://elsevier.digitalcommonsdata.com/datasets/btchxktzyw/8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言2025.10.14浙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