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多年研究,实现了无液氦情况下极低温制冷基础研究的重要突破,为破解我国氦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该科研成果于北京时间1月11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超固态是一种在接近绝对零度(0开,也就是零下273.15摄氏度)时出现的量子物态。超固态自20世纪70年代作为理论猜测提出以来,各国科学家尚未在固态物质中找到超固态存在的可靠实验证据。此次,研究团队在一种钴基三角晶格量子磁性材料中,首次发现了名为“自旋超固态”的新奇物质状态,得到了其存在的实验证据。随后科研人员利用该材料,通过绝热去磁过程获得了94毫开,也就是零下273.056摄氏度的极低温,实现了无液氦极低温制冷,并命名该效应为“自旋超固态巨磁卡效应”。
据了解,极低温制冷是我国科研领域亟待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此次基础研究的突破是国际上在实际固体材料中首次给出超固态存在的实验证据。接下来,科研团队将继续突破极低温的极限,并在未来建成无液氦极低温制冷机。极低温制冷机可以为超导量子计算机提供接近绝对零度的极低温运行环境,并且可在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深空探测等前沿技术领域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