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协会新闻 会员动态 行业运行 政策法规 协会简介 协会智库 入会指南
   站内信息搜索
   协会信息
  协 会 简 介
  协 会 章 程
  通 知 公 告
  入 会 指 南
  协 会 新 闻
  新 增 会 员
   资讯中心
  行 业 运 行
  政 策 法 规
  科 研 成 果
  化 工 园 区
  安 全 环 保
  企 业 质 检
   会员服务
  会 员 动 态
  会 长 单 位
  副 会 长 单 位
  理 事 单 位
  技术委员会委员
首页 -> 资讯中心 -> 科研成果
“三次采油”让稠油不“愁”——中原油田驱油新技术赋能主营业务增效纪实
更新时间:2023-11-21 来源:中国化工报
  

  没有抽油机转动,胡96-3井却能默默出油。这一现象归功于中原油田实施的二氧化碳驱油、降黏冷采、聚合物驱油等“三次采油”新技术,这些技术为公司降本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

  中原油田立足东濮老区和内蒙古探区油藏开发实际,打好原油上产技术进攻仗,持续实施 “三次采油”新技术,13年来累计增产原油18.33万吨,有力地支撑原油产量箭头向上。

  二氧化碳驱油 降“碳”又增“油”

  由于长期注水,中原油田东濮老区一些高渗油藏形成大孔道,继续注水难以将剩余油携带出井,以致沦为水驱废弃油藏。

  2010年,中原油田在濮城采油厂濮沙一下油藏尝试二氧化碳驱油。水流波及不到的旮旮旯旯,二氧化碳却能长驱直入,并与剩余油相溶,将它们携带出井。

  2013年,在濮东采油厂的低渗油藏,中原油田开展二氧化碳驱油。这类油藏注水压力近40兆帕,注水异常困难。然而,二氧化碳却可以在细小孔隙中一路突进,与藏匿在孔隙中的剩余油撞个满怀,再充分溶解、膨胀,然后相携出井。

  濮东采油厂胡96-3井是二氧化碳驱油“样板井”。截至今年11月16日,胡109注碳井累计注入二氧化碳4.51万吨,对应的胡96-3井共增油1.42万吨,换油率高达0.32,远高于国内平均值0.24。

  中原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提高采收率工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薛永新说:“为避免二氧化碳出井后腐蚀集输管线,我们在井场先对产出的气液进行分离,再把高含二氧化碳的混合气回注到地层。这样既能补充地层能量继续驱油,又能实现二氧化碳的循环利用。”

  降黏冷采 解查干稠油难题

  中原油田内蒙古探区查干凹陷,储藏着1920万吨稠油。由于原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超高,加上地层低压、低温、低渗,开采难度极大,稠油变成了“愁油”。

  从2021年起,为实现查干凹陷稠油储量规模开发,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联合勘探开发研究院等单位,经过多方调研学习,确定以“降黏+补能”为主的非热力开采思路,并在毛1块、毛8块开展降黏冷采试验。

  对于单井,科技人员采取“降黏剂+二氧化碳”或“降黏剂+热水”措施,进行复合吞吐采油;对于井组,他们利用“降黏剂+聚合物”,进行复合驱油。

  目前,降黏冷采已在吉2-平7井和毛8-3井组初见成效,累计增油310多吨,吉2-平16井注剂作业正顺利进行。

  “不久的未来,油田将在查干凹陷实施规模化降黏冷采,把稠油储量变为效益产量。”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稠油开采技术研究所所长周迅说,“下一步,我们将与内蒙古采油厂等单位协同攻关,加强锡14块、达9块特超稠油开采研究,为内蒙古探区整体效益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聚合物驱油 大幅提升采油率

  明16块油藏孔隙度、渗透率中等,但井下温度高、矿化度高、原油黏度高、钙镁离子高、地层剪切力大,一度被视为开发险地。

  2020年6月,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攻关团队自主研发出耐温低剪切抗盐聚合物,在明16块开展聚合物驱油先导试验。

  用这种聚合物配成的溶液,可有效提高液体黏度,降低水层渗透率,向地层立体推进,扩大波及体积,最大限度捕获剩余油,从而提升原油采收率。

  “更重要的是,这款溶液可在井下180天内保持81%的黏度,而且对井中管柱无腐蚀,对地层无污染。”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三次采油”技术专家王斌介绍道。

  3年来,明16块聚合物驱油从最初的3注4采扩展为7注10采。油田在明16块注入66吨耐温抗盐低剪切性聚合物,增产原油3044吨。

  友情链接: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浙江经济网  中国化工网  中国化工报  慧聪网化工频道

主办单位: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浙江省经信厅材料工业处
运营单位: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2005-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