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发展氢能产业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标准对氢能产业发展的规范和引领作用,近日,国家标准委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以下简称《指南》)。这是国家层面首个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对氢能制储运用进行了系统规范的顶层设计。
《指南》系统构建了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涵盖基础与安全、氢制备、氢储存和输运、氢加注、氢能应用五个子体系,按照技术、设备、系统、安全、检测等进一步分解,形成了20个二级子体系、69个三级子体系。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指南》强调了氢能对中国能源低碳发展的重要性,也为氢能全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不同于去年出台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指南》是对氢能产业链发展的原则性界定。目前全国各地有关氢能的规划铺天盖地,而且设计规模都很大。为了确保氢能产业合理布局、少走弯路,出台这个《指南》很有必要。”
一位业内专家表示,国内现行的氢能产业标准沿用的是化工氢的标准,对于以氢能作为能源产业发展来说已经滞后。我国规划建立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电将成为国内能源消费的主体。氢能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调节措施,在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占比达18%~20%,没有标准支撑是不行的。
“氢能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有一段路要走,在这个阶段确定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相关的基本原则和标准,才能更有利于产业良性发展。”林伯强说。
国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红梅告诉记者,氢能已进入经济社会和百姓生活,氢能产业既涉及制储输用诸多环节,也涉及技术、设备、系统、安全、检测等诸多维度。我国氢能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各个参与者从各自角度出发进行了多方面尝试,一些标准规范正在逐步建立。《指南》是国家层面最权威、最具公信力的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代表了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体系建设的最高水平。它将充分发挥标准的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让氢能产业发展有据可循,对于引导氢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指南》内容全面,对氢能产业发展涉及的基础与安全、氢制备、氢储存与运输、氢加注、氢能应用相关标准进行了系统规范的顶层设计。这些都是氢能进入百姓生活必要且重要的环节。”韩红梅说,“我们还必须注意到,氢气作为世界上最轻的气体,具有危险化学品的属性,是最难管理的气体之一。这一点并不会因氢气从化工厂走向社会而发生改变。氢能的制储运用各个环节必须严格遵照相关的技术安全规范规程进行,做到本质安全、万无一失。”
“化工企业发展氢能属于传统业务的外延拓展,《指南》的发布还有利于化工企业更好地衔接工厂以外的氢气储运用业务,有利于化工企业更加主动、规范发展氢能业务。”韩红梅表示。
链接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指南》提出了标准制修订工作的重点。在基础与安全方面,主要包括术语、图形符号、氢能综合评价、氢品质、通用件等基础共性标准以及氢安全基本要求、临氢材料、氢密封、安全风险评估、安全防护、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氢安全通用标准,是氢能供应与氢能应用标准的基础支撑;在氢制备方面,主要包括氢分离与提纯、水电解制氢、光解水制氢等方面的标准,推动绿色低碳氢来源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在氢储存和输运方面,主要包括氢气压缩、氢液化、氢气与天然气掺混、固态储氢材料等氢储运基本要求,容器、气瓶、管道等氢储运设备以及氢储存输运系统等方面的标准,推动安全、高效氢储运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在氢加注方面,主要包括加氢站设备、系统和运行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标准,推动加氢站安全、可靠、高效发展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在氢能应用方面,主要包括燃料电池、氢内燃机、氢气锅炉、氢燃气轮机等氢能转换利用设备与零部件以及交通、储能、发电核工业领域氢能应用等方面的标准,推动氢能相关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安全相关标准的制修订。
《指南》还明确了近三年国内国际氢能标准化工作重点任务,部署了核心标准研制行动和国际标准化提升行动两大行动,提出了组织实施的有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