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会员动态 |
|
|
|
|
让项目入园管理自成体系 |
|
更新时间:2017-03-08 来源: |
--访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前期服务中心
“这两天正在忙于准备下周将要举行的入园项目专家评审会。这次一共有三个待审项目。这三个项目我们认为还是不错的。在内部初审阶段,我们中心这边的工作人员已经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和服务沟通工作。”2月17日,记者到国家级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上虞开发区)项目前期服务中心采访时,该中心钟元主任告诉记者,“类似的项目入园专家评审会,我们几乎每个月都要举行一次,已经形成了日常制度。
据记者了解,此次参加评审的三个项目均为化工类项目:一个是浙江科永化工有限公司的年产11800吨活性染料中间体项目,一个是上虞金冠化工有限公司:年产4060吨分散染料中间体项目 ,还有一个是永农生物科学有限公司的新增年产20700吨高效农药原药技改项目。三个项目加起来总投资额达14亿。这些项目最终能不能落地,将取决于本次专家组集中评审后得到的结论。
近年来,上虞开发区管委会一直致力于优化服务、简化环节,但是在项目入园前期管理这块,却是层层加码、精雕细琢,经过多年打造和不断优化,如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项目入园管理体系。
成立前期服务中心 规范项目审批程序
上虞开发区创建于1998年,地处杭州湾南岸,位于上海、杭州、宁波三大城市圈中心位置,紧邻嘉绍跨江大桥,总规划控制面积275平方公里。目前开发区内拥有约170家左右规模以上医药化工企业,主要涉及医药中间体、高档染料颜料、日用化学品及特种精细化学品等,是全球最大的染料系列产品和亚洲最大的过氧化物系列产品生产基地。
作为浙江较早成立的专业化工园区,成立初期受当时主客观环境的制约,上虞开发区也曾走过一些弯路,引进了一些环保、技术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的化工项目,给地方环境保护、园区管理提升带来了巨大挑战。进入“十一五”期间,开发区管委会总结前期经验和教训,于2008年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前期服务部,负责入园项目的审批、审核、会审等工作。2012年,开发区管委会宣布成立项目前期服务中心,从组织机构、职能划分以及人员配备等各个方面,对入园项目的前期管理体系作了更进一步的完善。
2013年12月,上虞开发区制订出台《关于加快工业项目审批速度的实施意见》,对项目审批工作进行了全面规范:首先是明确审批期限。只要是符合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导向的非化工类产业项目受理之日起,5天之内完成审批;化工医药、印染、制革及含有限制类生产工艺等项目从受理之日起,15天之内完成审批;二是明确项目入园要求。入园项目须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导向。其中21平方公里建成区重在对现有化工医药产业的改造提升、转型升级,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要从严控制化工类项目,禁止建设重废气项目,同时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以及其他非化工类产业等;三是重新梳理审批流程。化工医药、印染、制革及含有限制类生产工艺等项目,项目前期服务中心受理企业提交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申报资料,并牵头组织项目初审会议,会同社管局、安监分局、环保分局、经发局等科局对报批项目进行初审;根据初审会议纪要,项目前期服务中心组织现场考察、专家评审;通过初审、专家评审后允许入园的项目,由前期服务中心、社管局、安监分局等科室负责人、分管领导和园区主要领导签具入园意见后进行项目审批;项目完成备案或者立项后,进入环评、安评、能评等报批环节。
当然,对于那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值税收多、绿色无污染的优质项目,开发区将会为之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实行特事特办。由项目前期服务中心牵头,组织相关科局对项目进行联合审查,统一意见后进行直接入园审批。
建立日常工作机制 提高前期服务质量
随着开发区的发展,入驻企业数量逐年上升,对项目前期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建立起一套运行高效的日常管理机制,加强前期服务工作的规范性、主动性、指导性、效率性等,上虞开发区为此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措施。
如建立业务学习培训制。由项目前期服务中心牵头,邀请环保、安监、经信、商务等上级部门人员,不定期对企业项目申报负责人进行项目报批指导。同时,项目前期服务中心组织工作人员开展内部学习交流,加强自身业务水平,提升业务能力。
又如实行提前介入制和电子审阅制。由项目前期服务中心牵头,不定期对园区企业进行项目摸排,了解企业项目发展状况,对有扩产、技改、上新项目等需求的企业提供前期服务,告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写要点、项目审批流程等相关事宜;并由项目前期服务中心牵头,通过园区OA系统,及时将企业申报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提交相关科局负责人进行审阅,并及时将各科局的审阅意见整理汇总。
又如建立定期督查制。项目前期服务中心对入园项目进行跟踪督查,及时与项目企业、相关部门沟通联系,掌握项目审批后的进展情况,协助企业办理后续环评、安评等审批事项,加快项目建设进程。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这些制度的实施,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审批效率,也极大地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从而受到区内企业的一致认可。
充分利用专家资源 确保评审客观公正
在上虞开发区项目前期服务中心承担的众多管理职能中,其中有非常重要的一项:牵头组织化工类项目内部评审和专家送审。
该中心每月上旬组织一次项目初审例会,会同社会事务管理局、安监分局、环保分局、经济发展局等相关科局,对企业申报项目进行审查,并将项目初审结果形成会议纪要。经初审会议同意送审的项目,由中心组织送专家组评审,并针对当月报送项目数量情况,与专家组约定是采用集中评审还是网络快捷评审的灵活评审办法。一般情况下, 3只及以上报审项目采用现场集中评审,3只以下则由专家组长牵头,汇总评审意见,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快捷回复。
钟元主任表示,确保专家组用客观、公正、发展的目光来评估入园项目, 这是从源头上把好入园关口、提高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保证。因此,评审专家组的科学组成非常关键,化工工艺、设备、安全、环保等各个专业的权威都要有。对于项目是否符合入园条件,专家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评估:一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开发区发展定位;二是项目技术来源的可靠性和工艺先进性;三是装备技术水平是否先进;四是否存在环境和安全风险。这样的专家评审会,开发区每月都要举行一次,为确保评审意见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中心工作人员至少要在会前一周,将待审项目相关资料寄送至各位专家委员手中,由专家提出各自的评审意见,先反馈给工作人员,最后在会上进行集中讨论。这样的做法,既保证了专家有充分时间和精力去了解项目情况,又能避免相互之间虽有不同意见却又碍于人情面子,在会上交流时不得不有所保留的情况出现。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高级工程师陈文森是上虞开发区常聘的资深行业专家之一,并曾多次担任专家组组长。陈文森告诉记者,2016年,受该开发区委托,他和其他专家一起,为30余家企业共80余个项目的入园可行性报告进行了审查。这80余个项目中,大约有20%被当场否决;有10%左右因送审材料不符合标准或者某些方面需要改进而被要求重新报审。被否决掉的项目中,不乏投资过亿的项目,甚至有上市公司报送的项目,而被否决的项目大部分是因为安全和环保方面的问题。陈文森说:项目的经济效益和投资额是业主考虑的范畴,对于专家组来说,项目的技术先进性、安全环保风险才应该是重点需要考虑的因素,这是对开发区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
对于虞开发区管委会这些年来在项目入园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陈文森十分认可。他说,化工企业入园发展,这是必然趋势,但是要从源头上保障入园项目质量,推动园区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这是每个园区和开发区需要慎重对待的。上虞开发区在项目前期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许多创新和成功经验,非常值得其他园区借鉴。
近年来上虞开发区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成效显著。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开发区管委会从入园项目把关、项目技术改造及落后产能淘汰入手,在传统精细化工的改造提升、高端专用化学品的引进开发和先进高分子材料等新产业的培育等方面,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继分散染料取得全球话语权之后,如今该开发区维生素系列、抗菌素中间体、高端电子化学品以及聚苯硫醚、聚甲基亚酰胺、高温尼龙等高端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并且在行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也极大地提升了开发区的综合竞争力,为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翁国娟)
|
|
|